自從2000年在江西婺源發現黃喉噪鹛以來,黃喉噪鹛的規模并未擴大,數量一直保持在150只左右。黃喉噪鹛為什么難以人丁興旺?仍然是一個謎。
6月18日,從婺源縣野生動物保護站傳出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日前,他們在婺源縣月亮灣自然保護小區發現60多只黃喉噪鹛。盡管此前也有發現,但此次發現的黃喉噪鹛群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黃喉噪鹛最大野生種群。不過喜中有憂:婺源縣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洪元華告訴記者,自從2000年在婺源發現黃喉噪鹛以來,其規模并未擴大,數量一直保持在150只左右。黃喉噪鹛近年來數量未見增長成了一個謎。

黃喉噪鹛是一種體型較小的噪鹛,因具有鮮黃色的喉而得名。1876年,科學家在印度阿薩姆邦與緬甸西部交界的地方,首次發現了這種鳥,此后它們就從人們的視線年,黃喉噪鹛在我省婺源被發現,但僅有的那一只標本被發現者帶到了美國。
1956年,中蘇聯合科考隊在云南思茅發現了黃喉噪鹛,3只標本有兩只遠走俄羅斯,一只留在我國。當人們再去思茅尋找黃喉噪鹛時,卻一無所獲。
以人們對鳥類的認識,像黃喉噪鹛這樣不作長距離遷徙的鳥,數量稀少又分布在相距遙遠、互不連接的幾個區域,應是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氣候變遷,被逐漸分割并演化為不同的亞種,可以判斷它是孑遺物種并瀕臨滅絕。
1992年,有個綽號“小板鴨”的婺源青年,無意中打下一只黃喉噪鹛,送給了一位老師做成標本。標本輾轉送人后不知去向,所幸留下了照片。
1993年,英國鳥類保護協會一位會員在香港鳥市意外發現一只黃喉噪鹛,它混在來自我國內地的出口畫眉中,經過專家的認定,確認這只黃喉噪鹛是婺源亞種。為了尋找它尚在世間的同伴,一項由國際資助的調查于1997年開始,功夫不負有心人,為什么黃喉噪鹛會難以人丁興旺2000年5月,人們在婺源再次發現了黃喉噪鹛。
目前,黃喉噪鹛分布在婺源的太白鎮、秋口鎮等處,總數有150只左右。“這幾年來,調查發現黃喉噪鹛的數量不見增多,種群總體規模保持原樣。”洪元華說。由于沒有先進的跟蹤設備,無法掌握黃喉噪鹛的生活狀況,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種群規模不見擴大,至今仍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但他同時談到,松鼠對黃喉噪鹛的危害很大。“今年年初,保護站組織了一批獵手對黃喉噪鹛繁殖地內的松鼠進行了一次捕殺,因為松鼠對黃喉噪鹛的卵和雛鳥的危害很大,經常會吃掉它們。”
黃喉噪鹛是群居性鳥類,每年3月下旬,都會成群結隊出現在繁殖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后就會“舉家”遷移,但飛往何處,在哪過冬,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解的懸念。這無疑給探究黃喉噪鹛種群不擴大的原因帶來了障礙。“因為不能對它們進行跟蹤觀測,只能在繁殖期進行研究,時間短暫,難以深入。”洪元華道出了他的無奈。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珍稀鳥類,2009年,婺源縣將建立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列為該縣的重點建設項目。“我們正在籌備建立一個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像黃喉噪鹛這樣的瀕危物種,讓它們有一個安全的棲息地。”洪元華說,通過足夠的資金運作,對黃喉噪鹛進行跟蹤研究,掌握它們的生活習性,對未來人工繁育這一種群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洪元華是當年發現黃喉噪鹛的專家組成員之一,多年來一直關注著這一種群。“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再發現更多的黃喉噪鹛矯捷地在林間穿梭、婉轉悠揚的叫聲響徹山間。”這是洪元華的憧憬。
黃喉噪鹛:體型略小(23厘米)的噪鹛。頂冠藍灰色,外形為具黑色眼罩和鮮黃色的喉,上體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邊緣,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黃色而漸變成白色。細弱的唧唧叫聲。在我國東南部及云南南部有兩獨立群體。全球性瀕危。云南的亞種僅有所存的模式標本,罕見于江西婺源的丘陵地帶。隱匿于亞熱帶常綠林和濃密灌叢,于地面雜物中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