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燕(拉丁學名:Hirundo tahitica)是燕科,燕屬的一種鳥類,是鳥類的一種名稱。上體鋼藍色,前額栗色。與家燕的區別在下體污白,尾不如其長且無延長,無深藍色胸帶,體型略小,外觀也不如家燕漂亮。
中文學名洋燕英文學名Pacific Swallow總目今顎總目(突胸總目)目雀形目科燕科屬燕屬種洋燕目錄
洋斑燕(學名:Hirundo tahitica)為的鳥類,俗名洋燕。上體鋼藍色,前額栗色。與家燕的區別在下體污白,尾不如其長且無延長,無深藍色胸帶,體型略小,外觀也不如家燕漂亮。分布于沖繩、琉球、圣托馬斯、本古特、菲律賓、臺灣島等地,多生活于島嶼或山腳坡地、草坪、也圍繞樹林附近有廊廓的平房、高大建筑物、工廠飛翔、棲在空曠地區的樹上以及喜棲在無葉的枝條或枯枝。
洋燕雌雄羽色相似。前額紅褐色或暗栗紅色,眼先絨黑色,耳羽藍色。頰、頦、喉和上胸棕栗褐色或淡茶褐色而綴棕黃色,至下胸稍淡,其余下體淡灰黃色,腹中部具白緣。上體藍黑色而具金屬光澤,體背面黑色而有藍色光澤;翅深褐色,腰深藍色。尾短、呈淺叉狀,暗褐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余尾羽內側近尖端處具斜形橢圓形白斑,最外側一對尾羽白斑不明顯,尾下覆羽尖端絨黑色并具白緣,在尾下形成鱗片狀斑紋。飛行時,翼下覆羽灰黑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跖褐色。
幼鳥和成鳥羽色大致相似,但幼鳥上體缺少藍色光澤,額部栗紅色亦不顯著。頦、喉和上胸棕栗色較淡,其余下體白而綴粉黃色。內側飛羽和覆羽具白色羽緣及粉紅色尖端。
生活于島嶼或山腳坡地、草坪、也圍繞樹林附近有輪廓的平房、高大建筑物、工廠飛翔、棲在空曠地區的樹上以及喜棲在無葉的枝條或枯枝。通常出現于平地至低海拔之空中或電線
分布于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緬甸、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所羅門群島、中國臺灣省、泰國、東帝汶、湯加、瓦努阿圖、越南。
結小群活動,飛行時振翼較緩慢且比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飛行,飛行迅速敏捷,主要以昆蟲為食,食物種類常見有雙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叫聲:悅耳啾啾叫聲,示警時發出高音的tweet。
繁殖期3-7月。巢呈杯形,由泥團黏附于建筑物的屋檐下、窗臺或門廊,探出的巖崖,碼頭,橋梁,山洞,地下管道,隧道等。巢用細根,地衣,干草和羽毛襯里。鳥巢往往需要重復使用,如果到下個產卵季節時。筑巢時雌雄親鳥輪流從江河、湖泊、沼澤、水田、池塘等水域岸邊銜取泥、麻、線和枯草莖、草根,再混以唾液,形成小泥丸,然后再用嘴從巢的基部逐漸向上整齊而緊密地堆砌在一起,形成一個非常堅固的外殼。產卵的時間和數量因地區而異:在印度和緬甸,繁殖季節從3月到5月;而在斯里蘭卡,從2月至五5,有些巢12月至6月。在塔希提島, 11至12月,在馬來半島是2月至8月。有時一年產二窩。產卵的數量因地而異,在塔希提島和印度是每巢產1至2枚卵;在馬來西亞是產3枚;在斯里蘭卡是4枚;在4月繁殖時產4枚卵的頻率非常高。通常是每間隔一天產一枚。白色的卵上有褐色、紫褐色、灰色或淡紫色斑點。孵化時間長達16至17天,雛鳥留巢17至22天。育雛成功率相當低,約40%。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洋燕_洋燕同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