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科(學名:Hydrobatidae)鳥類在分類上隸屬于鹱形目,全世界共有8屬23種,科以下分為叉尾海燕亞科(Hydrobatinae)和角尾海燕亞科(Oceanitiane)。前者分布于北半球海域,后者分布于南半球海域。海燕科的鳥類都是一些非常小的海鳥。大小和掠鳥或燕子差不多,亦具管狀鼻,但鼻管基部融合成一管,鼻孔開口于嘴峰正中央。第二枚初級飛羽最長。外形似燕,尾叉形。
中文學名海燕科英文學名Hydrobatidae總目今顎總目(突胸總目)目鹱形目科海燕科目錄
小型海鳥,體長13至26厘米。單一鼻管位于上喙,鼻管內部仍分隔。喙細弱,尖端彎鉤。嗅覺好,善偵察食物。鹽腺發達,眼上方有分泌器官能排出血液中過多的鹽分。翼短而寬。腳細弱,足有蹼,不適在陸上行走。飛羽暗色,體羽黑、灰或褐色,腹部為不同程度的白色,有些種類腰及尾上覆羽白色。雌雄鳥同色
棲息于全球的各大洋,除北半球高緯度的極地外,其余海域都可見到它們的蹤跡。因是屬遠洋性的鳥類,大都生活于偏遠無人居住的巖崖島嶼。
群聚性的鳥類,無論在營巢區或海上,多為小群或松散的各類海燕群體活動,但也有些種類單獨行動。一生都在海上生活,僅在繁殖時回到陸地。除了少數種類會在白天上陸外,大部分種類都在天黑之後才回巢,以減少掠奪者如海鷗、賊鷗、鴉和猛禽等的獵食。常見貼近海面飛行,敏捷如燕,有時雙腳沾到水面,似在水上行走。偶爾沖入水中捕食,但很快又從水里躍出。很少停浮在海面上休息。食性:口裂小,只能捕食小型魚類和浮游在海面上的小卷、磷蝦等。常以腳濺水或用腳在水上搖晃,捕食受干擾而驚慌的浮游動物和小魚。有時也會追隨漁船、鯨豚群或魚群,捕食逃竄的小魚。遷徙:有多種不同的遷移模式,有的終年都在營巢區附近活動,有的在南半球繁殖則能跨越赤道,到北緯50度的海域越冬,有的既可在營巢區附近活動,也會做長距離的遷移。
群聚繁殖,營巢區由數十對到上萬對都有。求偶時會在空中相互追逐,并大聲鳴叫。一般性活動如相互理羽、擊喙和鳴叫都在巢穴中進行。配偶忠誠度高,離婚事件并不多見。同一對會重復沿用舊巢穴。亞成鳥要到4至5歲才性成熟。性成熟後每年產1窩,每窩生1枚卵。雌雄鳥輪流孵卵,約經7星期雛鳥出殼。再經7至11星期的餵養,雛鳥可離巢。幼鳥一旦離巢成功,在海上生活4至5年至性成熟,才返回營巢區繁殖。
因海燕科鳥類多生活于遠洋的島嶼,不容易調查,所以對某些種類的種群數量所知有限。僅知道有3種瀕危。生存壓力主要來自天敵,如海鷗、海燕科_海燕科同級,下級分類有哪些貓頭鷹、賊鷗、鴉類和猛禽等的掠奪,以及外來種如貓、狗、兔、豬、牛和羊的引進。這些動物啃食草地,破壞營巢區的巢穴,迫使它們另尋棲息處。
海燕科有22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其中無危物種(LC級)12種,近危物種(NT級)2種,易危物種(VU)2種,極危物種(CR)和瀕危物種(EN)各1種,4種為數據缺乏(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