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盜獵分子投的毒餌范圍太大,今天未能清理完畢,已發現中毒的大雁,為及時消除危害,避免大鴇及其他野生鳥類遭到毒殺,急招志愿者……”2014年12月21日晚9時,知名公益組織@讓候鳥飛通過微博呼吁志愿者馳援清理投毒現場。
現場清理出來的中毒死亡的大雁和各種其他鳥類,當天暫未發現中毒死亡的大鴇。
當天早些時候,河南長垣縣和山東東明縣交界黃河灘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瀕危鳥類大鴇的重要棲息地出現人為拋灑毒玉米粒的違法行為,已造成十余只大雁等鳥類死亡。十多位志愿者耗時近兩天對投毒區域進行地毯式排查,清理出疑似毒餌超過1公斤。當地森林公安等執法部門隨后也對現場進行取證、立案。一位出警民警告訴澎湃新聞:“在巡察途中我親眼見到一只正在飛行的大雁沒有任何征兆地,直接墜落到黃河里的場景,應該就是中毒所致。”
志愿者清理出來的毒玉米超過1公斤。
瀕危“國保”大鴇棲息地驚現投毒
12月21日晚6時許,志愿者阿強和同事在山東省東明縣長興集鄉黃河灘附近巡護時發現,蜿蜒的河灘、麥田上有大量拋灑的玉米粒。
當時同行的志愿者阿峰事后告訴澎湃新聞:“已經冬天了,這些玉米粒卻顆粒飽滿,不像是收莊稼遺落的,而且田地里有徑直碾過的清晰車轍,我們懷疑是有人在進行投毒,這些浸過毒的玉米,鳥類吞食后很快會中毒死亡!”
山東東明縣與河南長垣縣接壤,黃河在兩省疆界上蜿蜒,距離河南新鄉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直線公里左右。
大鴇保護發起人、長垣綠色未來環保協會會長宋克明告訴澎湃新聞,當地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瀕危物種大鴇的主要越冬棲息地,“每年10月到來年5月,大約會有200只大鴇在這里棲息越冬”。
野生鳥類專家、沈陽理工大學生態研究室主任周海翔教授對澎湃新聞解釋稱,當地所在的黃河流域,兩岸麥田較多,水淺灘多,氣候上也適合大鴇這類候鳥的生存棲息。
發現投毒現場后,宋克明以及十多位志愿者立即趕赴現場,發現在方圓一公里的范圍內,很輕易地看到了散落著的十幾只中毒死亡的野鳥,其中大雁十只,還有幾只不知名的鳥種。
當地志愿者正在麥田里清理毒玉米。
由于拋灑的毒餌不及時清除很容易造成鳥類誤食死亡,宋克明在網上呼吁志愿者加入清理活動,目前陸續有十多位志愿者參與其中。
宋克明告訴澎湃新聞,他們進行了拉網式收撿,有部分志愿者出發前沒有戴防護手套,鑒于情況緊急,他們就地徒手撿拾毒玉米粒,在持續近兩天的清理行動,共撿拾疑似毒玉米粒1公斤多。
據宋克明介紹,山東東明森林公安警方接到報警后,聯合東明林業局野保科負責人一同前往調查。
出警的長興集鄉派出所一位民警告訴澎湃新聞:“在巡察途中我親眼見到一只正在飛行的大雁沒有任何征兆地,直接墜落到黃河里的場景,應該就是中毒所致。”
宋克明說:“灘區地域廣闊,投毒者隨機投毒,毒源極難全部找到,中毒致死的野生鳥類也不可能全部發現,未來一段時間也許還會有不同的鳥種遭到毒殺。”
據宋克明介紹,長垣和東明等地黃河灘區域是候鳥大鴇的越冬主要棲息地,在當地越冬的大鴇屬于東亞亞種,“除了投毒隱蔽難查,近年來陸續還有盜獵者使用高壓電網、獵犬等方式捕獵大鴇。再者,由于大鴇營巢于地面,卵極易受到人和其它動物的破壞,因此增加了卵的巢內損失。基于上述多種原因,我國大鴇種群數量正在逐漸減少,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大鴇僅存500-800只,不會超過1000只。大鴇的生境正在逐漸惡化。”宋克明言談中充滿了擔憂無奈。
大鴇(學名:Otis tarda)是鶴形目鴇科的大型地棲鳥類。翅長超過400mm。嘴短,頭長、基部寬大于高。翅大而圓,第3枚初級飛羽最長。無冠羽或皺領,雄鳥在喉部兩側有剛毛狀的須狀羽,其上生有少量的羽瓣。跗蹠等于翅長的1/4。雄鳥的頭、頸及前胸灰色,其余下體栗棕色,密布寬闊的黑色橫斑。下體灰白色,頦下有細長向兩側伸出的須狀纖羽。雌雄鳥的兩翅覆羽均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飛翔時十分明顯。棲息于廣闊草原、半荒漠地帶及農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動。十分善于奔跑,大鴇既吃野草,又吃甲蟲、蝗蟲、毛蟲等。廣布于歐亞大陸,從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向東到亞洲的土耳其,蒙古,俄羅斯,中國和朝鮮半島。是匈牙利的國鳥。十余只野鳥身亡 瀕危鳥類棲息地遭投放毒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