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科_鸚鵡科同級,下級分類有哪些鸚yīng鵡wǔ科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鸚形目中的一個科,屬于攀禽類。鸚鵡類因其獨特的形態結構,無論在鳥類傳統分類系統還是鳥類DNA分類系統中,都歸屬于鸚鵡科。在某些著作當中,可能會將吸蜜鸚鵡類和鳳頭鸚鵡類獨立成科。鸚鵡科,鸚形目的1科,本科鳥類大小差別懸殊,體長83~991毫米。嘴甚短強;上嘴鉤曲而具蠟膜,猶如猛禽;上嘴能轉動,其與頭骨如具鉸鏈一般:嘴鉤內有銼狀構造;舌多肉質而柔軟。世界有 339種。分布于亞洲南部、大洋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產于大洋洲。中國有7種,見于西藏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廣東、廣西。
中文學名鸚鵡科英文學名Psittacidae總目今顎總目(突胸總目)目鸚形目科鸚鵡科目錄
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鸚鵡科(Psittacidae)本科鳥類大小差別懸殊,體長83~991毫米。嘴甚短強;上嘴鉤曲而具 蠟膜,猶如猛禽;上嘴能轉動,其與頭骨如具鉸鏈一般:嘴鉤內有銼狀構造;舌多肉質而柔軟。翅形稍尖,初級飛羽10枚,缺第5枚次級飛羽。尾長短不一,具12枚尾羽。跗骨短健,被以細鱗。趾4枚。前后皆兩趾,適于攀樹。體羽常為綠色,或綠藍和紅色等,甚為艷麗。雌雄相差不多,幼鳥與雄鳥相似。世界有339種。分布于亞洲南部、大洋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產于大洋洲。中國有7種,見于西藏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廣東、廣西。
中國常見種為,分布于四川西部以南至云南南部。體長約350毫米,翅長約140毫米。體羽綠色,沾染藍色,胸和上體尤甚;頭暗灰,具藍色沾染;頦黑色;后頸沾藍綠色。雄鳥翅上覆羽具深栗色塊斑,雌鳥無;尾羽綠色和藍色,尖端黃色。繁殖季節單個或成對在溝谷的樹林或稀疏闊葉林區,秋季常成群在雨林啄食榕樹果,或集結在山坡草地取食玉米。羽色美麗,可供觀賞。
金剛鸚鵡也被稱做是大力士,主要是因為它們強有力啄勁。在亞馬遜森林中有許多棕樹結著碩大的果實,這些果實的種皮通常極其堅硬,人用錘子也很難輕易砸開,而金剛鸚鵡卻能輕巧地用啄將果實的外皮弄開,吃到里面的種子。 除了美麗、龐大的外表,以及擁由巨大的力量外,金剛鸚鵡還有一個功夫,即百毒不侵,這源于它所吃的泥土。金剛鸚鵡的食譜由許多果實和花朵組成,其中包括很多有毒的種類,但金剛鸚鵡卻不會中毒。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它們所吃的泥土中含有特別的礦物質,從而使它們百毒無忌。金剛鸚鵡很膽小,見了人就飛。但從16世紀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將金剛鸚鵡帶回歐洲后,它們便變成了人們的好朋友。野外的金剛鸚鵡通常以果實、種子及果仁為主要食物。
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虎皮鸚鵡的別稱:嬌鳳、彩鳳、阿蘇兒、鸚哥,屬小型攀禽品種,屬于澳洲體系小型鸚鵡,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于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于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于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喜歡的寵物鳥之一,野生種群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喜集群,常結成20只數百只不等的一群外出覓食,有時甚至聚集2萬或更多數量成群活動。虎皮鸚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等。虎皮鸚鵡有類似于遷徙的行為,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到9月)占據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
野生虎皮鸚鵡一般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漿果及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谷物。
白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alba)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的鳥類,全長約46cm。是最多產的鳳頭鸚鵡之一,它們的冠羽是所有鳳頭鸚鵡中最大的,潔白無瑕的羽毛十分美麗,在國際的鸚鵡養殖中算是常見的種類。棲息在海拔600m以下的山丘地森林、開闊林地、森林邊緣地帶、紅樹林、沼澤區等地,通常聚小群活動,天然食物包括堅果、種子、漿果、水果等。分布于印度尼西亞摩鹿加省的北摩鹿加群島。
獵人常用馴服乖巧的白鳳頭鸚鵡引誘野生的白鳳頭鸚鵡進入陷阱,在1984年時約有12193只野生的白鳳頭鸚鵡被捕獲,出口或走私至別的世界各地,不包括約有7-10%的野生鳥在未被販賣時即死亡,以及印尼國內買賣的數量,當地居民有時也獵殺它們作為食物,加上棲息地破壞導致的巢穴不足等問題,使它們的數量不停地下滑,全世界的總數量約在5萬至20萬只之間,但有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