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最珍稀的鳥類——黃喉噪鹛江西婺源的黃喉噪鹛種群約150只,如果人們再不加以保護,這種孑遺物種可能不再會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了。到那時,這種漂亮、可愛、神奇的精靈將再次成為婺源的一種痛苦記憶。
黃喉噪鹛是鳥雀綱雀形目翁鳥科畫眉亞科噪鹛屬(該屬鳥全球共有46種,我國有34種)中最珍稀的鳥種之一,為全球性瀕危珍稀物種,因鮮艷而顯眼的黃色喉部而得名。體型約23厘米,羽毛非常細膩,頂冠為藍灰色,黑色眼罩,肩臂上體為褐色,尾端黑色并有白色邊緣,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黃色而漸變成白色。叫聲為細弱、委婉的唧唧聲。黃喉噪鹛是群居性鳥類,僅分布在我國江西婺源、云南思茅,國外僅存在于印度的阿薩姆。云南的亞種僅有所存的模式標本,罕見于江西婺源的丘陵地帶。隱匿于亞熱帶常綠林和濃密灌叢,喜食昆蟲,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樹樹籽等。
據有關資料介紹:1876年,在印度阿薩姆邦與緬甸西部交界的地方首次發現了這種鳥,此后它們就從人們的視線年,黃喉噪鹛在江西婺源被發現,但僅有的一只標本被發現者帶到了美國。以后70年,婺源沒有了黃喉噪鹛的消息。1956年,中蘇聯合科考隊在云南思茅發現了黃喉噪鹛,3只標本中的兩只遠走俄羅斯,另一只留在我國。當人們再去思茅尋找黃喉噪鹛時,卻一無所獲。
以人們對鳥類的認識,像黃喉噪鹛這樣不作長距離遷徙的鳥,數量稀少又分布在相距遙遠、互不連接的幾個區域,應是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氣候變遷,被逐漸分割并演化為不同的亞種,可以判斷它是孑遺物種并瀕臨滅絕。
1992年,有個綽號“小板鴨”的婺源青年,無意中打下一只黃喉噪鹛,送給了一位老師做成標本。標本輾轉送人后不知去向,所幸留下了照片。
1993年,英國鳥類保護協會一位會員在香港鳥市意外發現一只黃喉噪鹛,它混在來自我國內地的出口畫眉中,經過專家的認定,確認這只黃喉噪鹛是婺源亞種。為了尋找它尚在世間的同伴,1993年3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何芬奇、張蔭蓀兩位鳥類專家親自趕赴婺源考察,一項由國際資助的調查也于1997年開始,直至2000年5月,婺源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鄭磐基、洪元華在婺源再次發現了黃喉噪鹛。
目前,婺源的黃喉噪鹛分布在太白鎮、秋口鎮等處,總數約150只左右。每年4月下旬,黃喉噪鹛便成群結隊出現在繁殖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后“舉家”遷移。但飛往何處,在哪過冬,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解的懸念。經多年的調查發現,黃喉噪鹛的數量未見增多,種群總體規模保持原樣。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珍稀鳥類,江西省和婺源縣于2009年開始,將黃喉噪鹛列為重點保護項目,包括組織獵手對黃喉噪鹛繁殖地內的松鼠進行捕殺,防止松鼠對黃喉噪鹛的卵和雛鳥造成危害。江西省電視臺也對該種群進行了長達6年的跟蹤拍攝。但是,人們對野生鳥類的保護意思和實際行動卻遠遠未達到應有的境界。今年5月,何芬奇教授又再次前往婺源進行考察,其間說道,由于黃喉噪鹛對所需的生態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它們現在活動的位置處在高速公路的附近,過往車輛的噪音、附近的開發建設和旅游帶來的污染,以及少數人對鳥生存環境的破壞等等這些人為的因素,人們如果再不加以重視和保護,估計三年之內,黃喉噪鹛可能不再會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了。到那時,這種漂亮、可愛、神奇的精靈將再次成為婺源的一種痛苦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