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雞科(學(xué)名:Rallidae)有34屬148種,包括秧雞、田雞、苦惡鳥、水雞、骨頂雞等,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是涉禽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中國有9屬20種。是中小型涉禽,頭小,喙細長,腿和趾都長。善于快速步行,偶爾也會進行短距離的飛行。常棲息于沼澤,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叢中筑巢,也常在田里的秧叢中和谷茬上活動,故名。性膽小,夜行性,以植物嫩芽、種子、昆蟲、蚯蚓以及小型水生動物為食。
中文學(xué)名秧雞科英文學(xué)名Rallidae總目今顎總目(突胸總目)目鶴形目科秧雞科目錄
秧雞科在動物分類學(xué)上是鳥綱中的鶴形目一個科。包括秧雞、蹼雞、田雞和水雞等。秧雞科是涉禽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約有148種,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偏僻的島嶼。秧雞科是小型至中型的陸地、沼澤地和水中生活的鳥類,有短,寬,圓的翅膀,往往不會飛,遇到危險寧愿急跑逃避敵害。但幾個物種遷徙。[1] 它們的身體短而側(cè)扁,以利于在濃密的植物叢中穿行。頭小,頸短或適中,頸椎14-15節(jié)。嘴通常細長,稍大于頭長,有時略向下彎曲,也有的種類嘴短而側(cè)扁,或粗大呈圓錐形,董雞屬(Gallicrex)、黑水雞屬(Gallinula)和骨頂雞屬(Fulia)的前額還具有與喙相連的角質(zhì)額板(額、甲)。翅短寬而圓,初級飛羽10枚,一些大型物種有短小的第11枚;次級飛羽10—20枚,第5枚缺失。尾短,尾羽6—16枚,通常12枚,尾端方形或圓形,常搖擺或翹起尾羽以顯示尾下覆羽的信號色。腿很長至很短,通常腿、趾均細長,有后趾,青水雞屬(Porphyrula)和紫水雞屬(Porphyrio)的趾高度延長,用來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骨頂屬的趾兩側(cè)延伸成瓣蹼用來游泳。

體色多為褐、栗、黑、藍灰和灰色,紫水雞屬的羽毛為閃光紫、閃光藍或閃光綠色。上體常有條紋和斑點,但有些種類上體羽色單一;兩脅常具條紋,肛周和尾下覆羽有鮮明的色彩。雌雄羽色通常相似,少數(shù)種類羽色為兩性異型如董雞。成年鳥在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羽色相似。雛鳥絨羽為黑色或深褐色。幼鳥羽色多與成年鳥相似,但條紋不及成年鳥明顯,有些種類幼鳥頭部、喉部或頸部的色彩鮮艷,被認為是取食的信號。

秧雞科鳥類在全世界廣泛分布于除極地和無水沙漠以外的地區(qū),也廣布于海島,是陸棲脊椎動物分布最廣的科之一。藍胸秧雞全世界有34屬140種,中國有11屬19種。在全北區(qū)的種類多進行遷徙,飛到非洲、印度、南美等地越冬。在熱帶的種類為留鳥,但有的進行擴散和局部遷移,大風(fēng)可造成遠距離擴散。
“秧雞”的名稱得名于這種鳥類常在稻田里的秧叢中和谷茬上筑巢棲息。秧雞的主要棲息地是沼澤,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叢中筑巢。秧雞繁殖生活于北方,遷南方過冬。對棲息地的選擇較廣,有濕地、草地、森林和灌叢等生活型,在許多海島上作為迷鳥分布并能生存下去,但生活在海島上的種類多數(shù)都喪失飛行能力。在非繁殖季節(jié)通常單個棲息,繁殖季節(jié)為季節(jié)性配對或家庭棲息,但在結(jié)群物種中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顯,如黑水雞屬、紫水雞屬、骨頂雞屬等。

雜食性,少數(shù)種類全以植物為食。細喙的種類在軟土中或枯葉中探食,主要尋找無脊椎動物;粗喙的種類能扯下植物,吃種子、核果、嫩枝、葉等;骨頂雞屬能頻繁潛水尋食。也吃各種昆蟲及其幼蟲、蜘蛛、馬陸、蠕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小魚以及小鳥及其卵和雛鳥。
大多數(shù)種類為單配制,配對關(guān)系僅在繁殖季節(jié)發(fā)生。善于游泳和鳴叫,叫聲在求偶和配對關(guān)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節(jié)基本上不鳴叫。在水邊或水中的植物叢中營巢,有些種類把巢建在地面上或樹上。兩性或僅由雌鳥營巢,每窩產(chǎn)卵5—10枚,每年產(chǎn)1—2窩,秧雞科_秧雞科同級,下級分類有哪些孵卵期14—24天。兩性都參加孵卵,少數(shù)種類僅由雌鳥孵卵。通常由雙親喂食和照顧幼鳥。1歲或不足1歲便開始繁殖。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野外絕滅(EW)——1種;極危(CR)——2種;瀕危(EN)——11種;易危(VU)——18種;近危(NT)——12種;不詳(DO)——3種;未予評估(NE)——1種;低危(LC)——10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