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鷺_夜鷺同級分類夜鷺(拉丁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是鷺科,夜鷺屬的一種鳥類,是鳥類的一種名稱。它的別名是:又名水洼子、灰洼子、星鴉、灰洼子、蒼鳽、星鳽、夜鷹(浙江)、夜鶴、夜游鶴等等。
中文學名夜鷺英文學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總目今顎總目(突胸總目)目鵜形目科鷺科屬夜鷺屬種夜鷺目錄
夜鷺(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英文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是的水鳥,又名水洼子、灰洼子、星鴉、灰洼子、蒼鳽、星鳽、夜鷹(浙江)、夜鶴、夜游鶴(海南)。數量豐富,是很常見的水鳥。頭頂、后頸、枕、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2-3根狹白色冠羽;中等體型(61厘米)、頭大而體壯的黑白色鷺。下體白色;翅及尾羽灰色。注意夜鷺亞成鳥全身棕色,具有縱紋和點斑,和成鳥羽色差異非常大,模樣相近綠鷺。
夜鷺的額、頭頂、枕、羽冠、后頸、肩和背綠黑色而具金屬光澤;額基和眉紋白色,頭枕部著生有2-3條長帶狀白色飾羽,長約190mm,下垂至背上;腰、兩翅和尾羽灰色;圓尾,尾羽12枚;頦、喉白色,頰、頸側、胸和兩脅淡灰色,腹白色。幼鳥上體暗褐色,綴有淡棕色羽干紋和白色或棕白色星狀端斑。下體白色而滿綴以暗褐色細縱紋,尾下覆羽棕白色。虹膜血紅色,嘴黑色,眼先裸露部分黃綠色,脛裸出部、跗蹠和趾角黃色。幼鳥嘴先端黑色,基部黃綠色,虹膜黃色,眼先綠色,腳黃色。
棲息和活動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澤和水田地上附近的大樹、竹林,白天常隱蔽在沼澤、灌叢或林間,晨昏和夜間活動。
遷徙:部分留鳥,部分遷徙。繁殖于海南島、臺灣、廣東、香港、福建等南部省區的種群多為留鳥,不遷徙。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繁殖的種群部分為留鳥,部分為夏候鳥。北方地區繁殖的種群全為夏候鳥。通常于3月中下旬即陸續遷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遷離繁殖地。常在傍晚或夜間鳴叫,傍晚和黃昏三五成群飛行,偶爾也見有單個飛翔的,特別是雨前或陰雨天的下午以及晚上遷徙最為頻繁。飛翔時2-5只排成一行,邊飛邊鳴。
習性:夜出性。喜結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間活動,白天結群隱藏于密林中僻靜處,或分散成小群棲息在僻靜的山坡、水庫或湖中小島上的灌叢或高大樹木的枝葉叢中,偶爾也見有單獨活動和棲息的。一般縮頸長期站立一處不動,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間走動,有時亦單腿站立,身體呈駝背狀。如無干擾或未受到威脅,一般不離開隱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時才突然從樹葉叢中沖出,邊飛邊鳴,鳴聲單調而粗獷。
食性:主要以魚、蛙、蝦、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通常于黃昏后從棲息地分散成小群出來,三三兩兩于水邊淺水處涉水覓食,也單獨佇立在水中樹樁或樹枝上等候獵物,眼睛緊緊地凝視著水中。清晨太陽出來以前,則陸續回到樹上隱蔽處休息。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于各種高大的樹上。常成群在一起營群巢,也常與白鷺、池鷺、牛背鷺和蒼鷺等其他鷺類一起成混合群營巢。群巢的數目少者一棵樹上幾個至十幾個,多者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雌雄親鳥共同參與營巢。巢由枯枝和草莖構成,結構較為簡單,呈盤狀。大小為外徑30-51cm,內徑28-32cm,高12-15cm,深8-9cm,也有利用舊巢的習性。每窩產卵3-5枚,通常4枚。卵為卵圓形和橢圓形,藍綠色,大小為41-48mm×31-37mm,平均44mm×35mm,重22-27g,平均24g。第一枚卵產出后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以雌鳥為主,孵化期21-22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絨羽,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經過30多天,雛鳥即能飛翔和離巢。
世界:分布于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亞美尼亞 、阿魯巴、奧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巴多斯、白俄羅斯、比利時、伯利茲、貝寧、百慕大、不丹、玻利維亞、博內爾、圣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巴西、文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群島、中非共和國、乍得、智利、中國、哥倫比亞、科摩羅、剛果民主共和國、哥斯達黎加、科特迪瓦、克羅地亞、古巴、庫拉索島、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多米尼加共和國、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颂m群島、法國、法屬圭亞那、加蓬、岡比亞、格魯吉亞、德國、加納、希臘、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關島、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香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牙買加、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韓國、科威特、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黎巴嫩、萊索托、利比里亞、澳門、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里、馬耳他、馬提尼克、毛里塔尼亞、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加拉瓜、尼日爾、尼日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勒斯坦、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爾、羅馬尼亞、盧旺達、圣基茨和尼維斯、圣盧西亞、圣馬丁(法屬)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 、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馬丁島(荷屬) 、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南蘇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島) 、斯里蘭卡、蘇丹、蘇里南、斯威士蘭、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夏威夷群島、烏拉圭、烏茲別克斯坦、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維爾京群島、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旅鳥:澳大利亞、佛得角、科科斯(基林)群島、丹麥、吉布提、法羅群島、芬蘭、直布羅陀、格陵蘭、冰島、愛爾蘭、朝鮮、吉爾吉斯斯坦、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盧森堡、馬爾代夫、蒙古、挪威、圣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 - 達庫尼亞群島、圣皮埃爾和密克隆島、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爾、瑞典、英國。
中國:中國的西南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太平洋諸島嶼、華萊士區。中國國內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寧夏、山東、河南、江西、四川、貴州、云南、福建,為夏候鳥;在江蘇、上海、安徽、浙江,為夏候鳥、留鳥;在上海、湖北、湖南、廣東、香港、海南、臺灣,為留鳥。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夜鷺在中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和西南各省曾經是較為豐富和常見的,50-60年代在北京甚至在東北長白山還能不時見到。但在整個東北地區也很難見到了,在北京和其他地區種群數量亦明顯減少。原因主要是由于砍伐樹木、環境污染和人為干擾。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中國僅見到3318只,其中香港179只,臺灣735只。1992年中國僅見到3168只,其中臺灣2698只,香港97只,大陸僅373只,數量有所下降。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中國廣州市林業局介紹,外地及廣州偏遠農村山區濫捕、濫殺野生保護動物的現象經常發生,2008年4月以來廣州市林業和森林公安部門開展了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專項行動,5月份僅在廣州東旺凍品批發市場,2個小時內就繳獲1000多國家級及省級重點保護動物。在另外一次行動中,則在一輛貨車里一次性截獲了近6000只夜鷺,這批夜鷺都是從安徽運往廣州賣給酒樓食肆的,可見廣州野生動物保護形勢仍比較嚴峻。廣州市結合實際情況,根據生態城市建設的需要,相繼出臺了3部地方性林業法規,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已相對完善,但在一些山區農村偏遠地區,普法宣傳力度還很不夠,由于法制觀念淡薄,受利益驅使,毀林開荒、濫殺野生保護動物常有發生。
東湖九女墩正迅速成為數千夜鷺的樂園,它們在這里快樂地吃喝拉撒、繁殖后代,東湖的魚兒頻遭吞食,變成一片白白的糞便。鑒于夜鷺正在造成生態失衡,專家建議對其適量捕殺。一走進九女墩,頓覺一片臭烘烘的鳥糞氣息彌漫,白色的鳥糞將樹葉幾乎全都涂成白色;嘈雜的鳥叫鳴聲,令人耳鼓發麻;樹林間鳥窩密麻,一棵樟樹上的鳥窩就達37個。武漢大學鳥類專家唐兆子介紹,“夜鷺災”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主要是因為夜鷺的天敵老鷹在銳減。夜鷺的繁殖能力很強,它們白天黑夜均可出來覓食。夜鷺數量過大,后果十分嚴重,首先是搶了同食物源的小、中白鷺的食物,影響其它物種;再是夜鷺在武漢生活長達8個月之久,要消耗數十萬公斤魚類;另外,夜鷺的糞便對環境污染厲害。唐教授建議,在喪失天敵的情況下,人類可對夜鷺適當捕殺,控制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