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免费观看亚洲_久久国产成人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_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鸻形目_鸻形目同級,下級分類有哪些

  鸻héng形目(學名:Charadriiformes)或被稱之為“鷸形目”。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主要包括了兩大類中小型涉禽,即鸻類和鷸類,俗稱“鸻鷸類”(waders)。包括2亞目18科。眼先被羽;嘴細而直,間亦向上或向下彎曲。頸和腳均較長,脛的下部裸出;趾間蹼不發達或付缺,后趾小或缺,存在時位置亦較他趾稍高。多數結群。主食蠕蟲、昆蟲或其他水生動物。大多為候鳥。早成性。雌雄鳥相似。包括比較繁雜的類群,包括鸻鷸類、鷗類和海雀類三個大類群,分別是涉禽類,擅長游泳和飛翔的海洋鳥類和適應潛水生活的海洋鳥類,這三個類群有時也被分成三個獨立的目。鸻形目有16~17科,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水域,從兩極到熱帶都有其代表,其中有不少種類有極強的飛翔能力,可以飛很遠的距離,中國有9~10科。鸻鷸類以中小型涉禽為主,是涉禽中最大的一類,是世界各地濕地的重要組成,具有很重要的生態意義。

  中文學名鸻形目英文學名Charadriiformes總目今顎總目(突胸總目)目鸻形目目錄

  古人對其早有認識。《戰國策•燕策》云:“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引出一段“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禽二•鷸[[][[]]集解]》(1596)曰:“今田野間有小鳥,未雨則啼者是矣。”章炳麟《原儒》有“鳥知天將雨者曰鷸”的記載,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顯然,鸻鷸類與人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種類。

  鸻形目鳥類大多為中小型涉禽。羽毛的顏色多為灰色或灰褐色,常隨季節和年齡而變化。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麥雞屬 Vanellus 除外)。三級飛羽特長。尾形多樣,大多短圓,尾羽大都12枚。嘴形變異較大,或細或粗,或直或曲(上翹或下彎),或端部隆起,或成勺狀。頭骨為裂腭型(schizognathous)。蠟膜存在或較小。尾脂腺被(冉羽)。雌雄大多相似。

  上述特征具有特殊的生態適應性,如平淡的羽色與棲息地和營地面巢的環境色彩相吻合;翅形尖長適于跨洋旅飛;或腿脛裸露,便于涉食于沼澤;或四趾修長,不會深陷泥潭;或嘴峰細長(或彎曲)而多敏感細胞,可以在泥水中“探囊取物”等。

  鳥綱的1目。為中、小型涉禽;眼先被羽;嘴細而直,間亦向上或向下 彎曲;翅形尖,或長或短,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2枚長或與等長(麥雞屬例外)。頸和腳均較長,脛的下部裸出;趾間蹼不發達或付缺,后趾小或缺,存在時位置亦較他趾稍高。全世界有12科90屬196種,中國有9科13屬 63種。

  鸻形目大多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鸻形目_鸻形目同級,下級分類有哪些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在復雜的海岸線生態系統中,不同生境鸻鷸類的組成是不同的(王天厚、錢國楨,1988;李湘濤等,1996)。在遷徙季節,潮間泥灘以濱鷸屬(Calidris)為主,沙錐屬(Gallinago)則隱匿于河道附近的沼澤之中。有時鸻形目喜歡結合成混合群,相互之間是存在利益分配的,如報警和不同的取食策略等(尚玉昌,1998)。但是,鸻屬(Charadrius)的種類更喜歡單獨覓食或只在稀疏的群體中覓食,而不是象鷸類(Scolopacidae)喜歡集群活動。原因是前者依賴視覺(foraged visually)和快速跑動來搜尋沙灘表面的小型無脊椎動物,集群顯然會造成較大的干擾;而后者則通過觸覺(tactile;敏感的嘴端)埋頭在泥水中搜尋食物,移動速度慢,集群則比較有利于防范天敵。

  取食的動作也有許多不同。例如,勺嘴鷸(Eurynorhynchus pygmeus)喜歡“左右掃射濾食式”,黑翅長腳鷸、反嘴鷸和青腳鷸等也會這樣;而杓鷸、塍鷸、沙錐、半蹼鷸、濱鷸等大多采用“觸摸式”,可以在淤泥中搜索獵物;翻石鷸顧名思義常常在石塊下面尋找食物;鹮嘴鷸的嘴適合于在山溪鵝卵石隙中取食底棲生物;瓣蹼鷸則是利用其特有的“旋轉式”游泳技巧,將水下生物淘出水面;燕鸻更善于在空中像燕子一樣一邊快速飛行一邊捕捉昆蟲。

  鸻鷸類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魚類、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繁殖期在地面營巢,其巢大多很簡單,有時沒有任何鋪墊。窩卵數較多產4枚。而且,鸻鷸類的卵通常比較大(Rahn et al.,1975),例如中杓鷸的每枚卵的重量可以達到雌鳥體重的12%(Grant,1991)。這對雛鳥的早熟和快速獨立十分有益。鸻形目具有復雜多樣的婚配和育雛模式。包括單配制和多配制(一雌多雄或多雄多雌等);牢固或變更的配偶關系。一些種類的雄鳥不如雌鳥強大,在孵化和育雛的過程中常常是由雄鳥承擔主要角色。許多種類的繁殖地在北極圈附近,繁殖季節短暫。在那里雌鳥對雄鳥有較大的支配權,這有利于在很短的時間內,與多個雄鳥交配并快速產下多窩卵(分別由多個雄鳥孵化和撫育),以便產生更多的后代。雛鳥均為早成性。

  據張孚允(1997),國內已有52種鸻鷸類被環志,約占國內鸻鷸類種數的68%。1983—1993年間國內環志數量達到1萬多只。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文獻,與中國有關的遷飛途徑大約劃分出3條。

  (1)環太平洋路線(Around Pacific Flyway),只有少數幾種,主要是些長距離遷徙的種類,或被列為海鳥(Seabirds),它們可能路過屬于中國的海域和海島,如江蘇東沙、上海余山、南沙、西沙、東沙群島、澎湖列島、臺灣及附近遼闊的海域(如斑鸻、瓣蹼鷸、漂鷸 Heteroscelus incanus 等);

  (2)東亞-大洋洲路線(East Asian-Australian Flyway),包含許多小型鷸類和鸻類,如濱鷸、塍鷸、沙錐、沙鸻;享等,有大量的研究資料,包括環志數據;

  (3)西伯利亞-中亞-西南亞或非洲路線(Central Asian-Indian Flyway),如小嘴鸻、紅胸鸻、黃頰麥雞、紅腳鷸、石鸻、領燕鸻等。

  而在“東亞-大洋洲”遷飛路線上,已經有幾十萬只鸻鷸類被澳大利亞等國的鳥類學者環志,基本上查清了一些種類的遷飛途徑(張孚允,1997;Minton,1999,2001;馬鳴等,2001;Barter,2002)。在亞洲和大洋洲地區,與中國鸻鷸類種群有關的國家和地區涉及俄羅斯、蒙古、朝鮮、日本、韓國、越南、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還包括中國的臺灣、西沙群島、香港和澳門等。從繁殖地到越冬地遷移的單程直線月澳大利亞鸻鷸類組織對紅腰杓鷸(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進行了衛星跟蹤試驗,發現在順風的條件下其飛行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80 km,4天飛行3 500 km,續航能力極強(Graham et al.,1999)。研究表明,順風對鸻鷸類長距離遷徙是有好處的,春季觀察西方濱鷸的北飛,順風時的體重下降率比無風時的低,速度也要快些(Butler et al.,1997)。無風條件下,這種小型濱鷸的遷飛速度最大為每小時38 km,有風時則可能達到70—97km。而且,在順風條件下其續航能力可以達到2 610 km(不間斷地飛行)。

  通過環志和回收(重捕),人們還對鸻鷸類的年齡和壽命、性成熟的時間、定位與導航機制、種群之間的交流、種群消長、種群結構、繁殖生態、換羽過程、遷飛策略、生理代謝和體重變化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Cramp et al.,1983;del Hoyo et al.,1996;Piersma,1997)。遷徙種類通常比不遷徙的種類長壽。例如,在野生條件下蠣鷸的壽命至少是21年,灰斑鸻13年,紅腰杓鷸20.5年,翻石鷸16年,斑尾塍鷸10年,紅腹濱鷸16.5年,大濱鷸15年,紅胸濱鷸15年,彎嘴濱鷸16.5年(Minton,1999,2001)。由此,人們還可以推算出某些鸻形目一生的遷飛距離。例如體重僅20—30 g的紅胸濱鷸,一年的遷徙距離是25 000 km,一生飛行至少有350 000—450 000km。

  國內有關鸻形目鳥類系統分類研究的著述比較缺乏。曾經從事形態分類研究的有王天厚等(1988)、童墉昌(1994)、李湘濤等(1994,1995)等。染色體組型(核型)的研究亦只見于少數幾種鸻鷸類(卞小莊等,1989,1993;姜玉霞等,1997;李振山等,1996)。研究手段比較滯后。

  在鳥類系統中,鸻形目是十分繁雜的類群,對其科及科以上階元的分類地位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見。根據Sibley等(1988,1990)對鳥類的DNA-DNA雜交數據的研究和分析,對傳統的鳥類分類系統進行了調整。鸻形目通常與鷗形目(Lariformes)等一并降為鸛形目(Ciconiiformes)下的小目、亞目或科(卞小莊等1989,1993;Inskipp et al.,1996;del Hoyo et al.,1996)。然而, 《中國動物志•鳥綱》的編寫前后持續20多年,一直沿用傳統的分類系統(鄭作新,1987,2000),在編寫后期僅對個別目科進行調整顯然不合適。

  鸻形目鳥類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全世界計有11科52屬214種。見于中國的約9科29屬約76種(還有一些種類尚未能確定,詳見下)。由于鸻形目鳥類移動性大,種內的相互交流廣泛,種的地理分異就不太明顯,大部分種類是單型種(沒有亞種分化)。這里參閱了鄭作新(1964,1976,1987,2000),Prater et al.(1977),Johnsgard(1981),Hayman et al.(1986),del Hoyo et al.(1996),鄭光美(2002)等的分類觀點,但在順序上有所調整。對于中國的鸻形目(Charadriiformes)科及科以下屬和種數歸納統計如下:

  另外,還有一些未被納入《中國動物志》和一些地方鳥類志的種類(包括一些亞種),偶然會出現在中國,特別是在臺灣、香港、大陸東部或西部邊界省區。現錄列如下,以備繼續觀察和考證。

  由于具有遠距離飛行的能力,鸻形目的種類在各地出現的概率較大。傳統的動物區系劃分理論(如古北界、東洋界等),對它們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特別是鸻科(Charadriidae)和鷸科(Scolopacidae),種類較多,各占鸻形目種數的21%和59%,它們很少受地域限制,分布極廣。據 Barter(2002)初步估算,僅在黃海區域內每年春季就有200萬只以上的鸻類和鷸類出現,而這只占“東亞-澳大利亞”飛行路線(East Asian-Australian Flyway)上的40%,種群數量極其可觀。然而,它們的棲息地不僅限于海邊,從海島、海灘、河口三角洲到內陸的湖泊、鹽澤、荒漠和高山,從赤道到極地都可見其蹤跡。在中國,鷸類中大多數種類是旅鳥或冬候鳥,它們通常沿著海岸線遷徙。每年的春季,鸻鷸類在鴨綠江口(≥15萬只)、雙臺子河口(約6.4萬只)、遼河口、北戴河、天津塘沽、山東黃河三角洲(≥13萬只)、江蘇鹽城灘涂(≥11萬只)及東沙灘(春季≥7萬只;秋季≥24萬只)、長江口(3—5萬只)、閩江口、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后海灣(4—5萬只)、東沙群島(東沙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太平島)等地的灘涂濕地頻繁出現。通常春季北遷的數量大于秋季南遷的數量,只有江蘇東沙灘(島)是個例外(Wang,1997;Wang and Barter,1998;Ma et al.,2002;Barter,2002)。除此之外,北方內陸地區也有一定數量的遷徙種群,還有不少是在國內繁殖的種群,如白腰杓鷸、紅腳鷸、白腰草鷸、磯鷸、針尾沙錐和扇尾沙錐等。鸻科的16種鳥類幾乎都在內陸地區繁殖,如金眶鸻、環頸鸻、蒙古沙鸻、鳳頭麥雞、灰頭麥雞等,在許多省區都能見到。

  反嘴鷸科(Recurvirostridae)的3種,其中有2種屬于廣泛分布的涉禽。只有鹮嘴鷸(Ibidorhyncha struthersii)是惟一比較特殊的種類,其分布區域僅限于青藏高原和鄰近的高山地區。

  瓣蹼鷸科(Phalaropodidae)的2種有時會被當作“海鳥”對待,但是在遷徙季節也在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出現。如紅頸瓣蹼鷸(Phalaropus lobatus)就經常出沒于新疆和西藏等地。

  石鸻科(Burhinidae)和燕鸻科(Glareolidae)原來只在南部或東部地區分布。近年在西北地區發現了一些新記錄種,完全打破了這種分布格局,如歐亞石鸻(Burhinus oedicnemus)和領燕鸻(Glareola pratincola)等屬于新疆的繁殖鳥。但種類及種群數量遠不如其他科的種類那么豐富。

  雉鸻是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淡水水域的中小型涉禽,接近于秧雞科,有時被提升為目。雉鸻腳趾特別長,可在荷葉上行走,有的種類如水雉有長的中央尾羽。雉鸻共有7種,我國2屬2種。

  彩鷸是舊大陸淡水水域的中小型涉禽,象三趾鶉一樣,在繁殖行為上性倒轉。彩鷸有2屬2種,我國1屬1種。

  鷸科包括種類繁多的中小型涉禽,分布于世界各地,常見于海濱地區,是各地濕地最重要的涉禽之一,也有一些種類生活于森林地區甚至內陸的高山地區。多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繁殖,有些種類遷徙的距離非常遙遠。鷸常有細長的嘴,有些種類是直嘴,有些種類則向上或向下彎曲。鷸科23屬87種,我國有14屬38種。

  蠣鷸是中型涉禽,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喜食貽貝。蠣鷸有1屬11種,我國只有蠣鷸一種。

  反嘴鷸科是較大型的涉禽,體色常和蠣鷸有些相似,廣泛分布于溫,熱帶淡水水域,有3~4屬7~11種,其中黑翅長腳鷸有時被分成幾個不同的種。我國有3屬3種。

  鸻科包括鸻和麥雞,除南極外都有分布,包括大量的小型涉禽,是濕地的重要組成,在濕地中常和鷸類混群在一起。和鷸類一樣,鸻類有些種類遷徙的距離非常遙遠。與鷸類相比,鸻類嘴多短而直,尾短而眼睛較大,有些種類顏色較鮮艷,有些麥雞還有鳳冠或肉垂。鸻科共有9屬65種,其中我國有3屬13種。

  瓣蹼鷸趾間具瓣蹼,可以游泳,有繁殖行為上性倒轉的現象,雌鳥比胸鳥華麗,主動炫耀,并和其他雌鳥爭斗。瓣蹼鷸在北極凍原繁殖,遷徙到于溫,熱帶地區,非繁殖期結群生活于海上。瓣蹼鷸科有1~2屬3種,我國有1屬2種。

  蟹鸻科只有蟹鸻一種,分布于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島、中東和南亞的海岸,最東到達印度的安達曼群島。蟹鸻以蟹為主食,也吃軟體動物和蠕蟲等,在沙地的洞穴中筑巢,是鷸鸻類中唯一在洞穴中筑巢的種類。

  石鸻有比較大的頭和眼,在黃昏和夜間活動,體型較大,腿上有膨大的關節。分布于各大陸溫,熱帶地區,共9種,我國有石鸻2種,均比較罕見。

  燕鸻科包括燕鸻和走鸻等。燕鸻體型似燕,飛行也似燕,喜食蝗蟲,分布于舊大陸溫,熱帶地區,有5屬16種,我國有1屬2種。

  籽鷸體型似沙雞,喙短似雀,以種子為食,只產于南美洲西部,有2屬4種。

  醫學界對候鳥傳播疾病的研究持續了許多年,這與人類本身的健康密切相關。已經報道的鸻鷸類體內寄生蟲就有吸蟲(感染率16.7%)、絳蟲(72.2%)、線%)等,原因與食物和棲息地有關(費昌勇等,1996)。鸻鷸類的食物包括甲殼類和環節動物等,這些動物正好是絳蟲的中間宿主。

  在20世紀末,中國的鸻鷸類多被納入“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約45種)和“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約40種)之中。黃頰麥雞、小青腳鷸、林沙錐和勺嘴鷸等被“國際鳥盟”定為全球瀕危物種;紅腰杓鷸(大杓鷸)和半蹼鷸等被定為近危種(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0,2001)。而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單(1988)的有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鸻等。鸻鷸類是濕地質量的指示物種,還是一些昆蟲的天敵。過去曾被作為主要的狩獵動物,因此具有一定的保護和利用價值。

  為中、小型涉禽。眼先被羽;嘴細而直,間亦向上或向下彎曲;翅形尖,或長或短,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2枚長或與等長(麥雞屬例外)。頸和腳均較長,脛的下部裸出;趾間蹼不發達或付缺,后趾小或缺,存在時位置亦較他趾稍高。多數結群。主食蠕蟲、昆蟲或其他水生動物,也吃植物。多在地面營巢。棲息于水邊、沿岸或內陸。性怯懦,但善于活動。大多為候鳥。雛鳥為早成性。雌雄鳥相似。包括12科。

  包括6屬8種。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淡水水域。中小型涉禽。腳趾特別長,可在荷葉上行走,有的種類如水雉有長的中央尾羽。雌鳥體型比雄鳥大。以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我國2屬2種: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為中國南方常見候鳥;銅翅水雉Metopidius indicus,見于云南西雙版納。

  鷸讀音yù。僅2屬2種。中小型涉禽。有性倒轉現象。彩鷸Rostratula benghalensis,分布于非洲、印度至中國及日本、東南亞、菲律賓、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留鳥或季候鳥,棲于沼澤型草地及稻田,行走時尾上下搖動,飛行時雙腿下懸。另一種為半領彩鷸Rostratula semicollaris,分布于南美。

  僅1屬1種,即蟹鸻Dromas ardeola。分布于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島、中東和南亞的海岸,最東到達印度的安達曼群島。中型海濱鳥類,體長約40厘米。以蟹為主食,也吃軟體動物和蠕蟲等,在沙地的洞穴中筑巢,是鷸鸻類中唯一在洞穴中筑巢的種類。 性溫和,鳴聲嘈雜。

  包括1屬11種。廣泛分布于溫帶和熱帶地區的沿海。中型涉禽。平時棲息在海岸、沼澤、河口三角洲。大多數單個活動,有時結成小群在海灘上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或蠕蟲。跑得快,飛翔力強。常站立在海濱低巖的頂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濱砂礫中筑陷穴狀巢,每窩產卵2~4枚,卵橄欖黃帶灰色,有褐黑色斑點。中國僅1種,即蠣鷸Haematopus ostralegus,見于沿海一帶,夏季在東北、河北、山東等地繁殖,冬季遷至南方。蠣鷸是薩爾瓦多和愛爾蘭的國鳥。

  僅1屬1種,即鹮嘴鷸Ibidorhyncha struthersii。嘴長色紅,向下彎曲,與鹮嘴相似,故名。體長約40厘米。炫耀時姿勢下蹲,頭前伸,黑色頂冠的后部聳起。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及中南亞,中國多見于西部地區。棲于海拔1700~4400米間多石頭、流速快的河流。覓食溪流和池塘石下的小型無脊椎動物。

  包括3屬10種。廣泛分布于溫帶和熱帶水域。中國2屬2種。反嘴鷸Recurvirostra avosetta分布于東半球,喙尖長而向上翹,覓食時部分張開,在淺灘上來回橫掃取食;常排成行,一起涉水圍捕小魚和甲殼動物;能在深水中像倒立身體。黑翅長腳鷸Himantopus himantopus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喜沿海淺水及淡水沼澤地,有多個亞種,或成單獨種。

  包括2屬9種。分布于各大陸溫帶和熱帶水域。體型較大,頭和眼較大,腿上有膨大的關節。黃昏和夜間成對活動,棲于大型河流及海邊的沙灘和礫石帶。我國2屬2種。石鸻Burhinus oedicnemus分布廣泛;大石鸻Esacus magnirostris較罕見,于海南島及云南有記錄,澳洲石鸻Esacus neglectus成結伴種,可能為共種。

  有5屬17種,包括燕鸻和走鸻等。分布于舊大陸溫帶和熱帶水域。因飛行似燕而得名,又稱土燕子。喜食蝗蟲。我國有1屬3種。普通燕鸻Glareola maldivarum分布于歐亞大陸部分地區以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中國東北、西北及沿海地區為夏候鳥;體長約22厘米;主要取食昆蟲,是蝗蟲的天敵;飛行迅速,但大多僅飛200~300米的短距離,落地也很迅速,有時幾乎成垂直狀,在地上常作短距離疾走,或向一方或轉其他方向;夏季繁殖期,常結成幾百只的大群。領燕鸻Glareola pratincola歐洲、北非、中東至中亞,越冬于非洲。灰燕鸻Glareola lactea分布于亞洲南部,在國內僅分布于云南,不常見,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有10屬67種。包括麥雞和鸻等。除南極外都有分布,是濕地的重要組成。小中型涉禽,體長約24厘米;嘴形細狹,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溝;跗蹠后側具網狀鱗,前緣亦常具網狀鱗;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櫛緣。在濕地中常和鷸類混群在一起,與鷸類相比,鸻類嘴多短而直,尾短而眼睛較大,有些種類顏色較鮮艷,有些麥雞還有鳳冠或肉垂。在高緯度繁殖的種為候鳥,其中有些種能遷徙到很遠的地方。除繁殖季節,一般高度結群。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部分取食植物。日夜活動。中國有3屬13種。常見的有灰鸻(灰斑鸻)Pluvialis squatarola、金鸻Pluvialis fulva、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和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多為冬候鳥或旅鳥。

  有24屬87種。包括丘鷸、沙錐、蹼鷸、杓鷸、磯鷸、濱鷸等。分布遍于全世界。在北極和亞北極繁殖,到熱帶一些地區越冬。小中型涉禽;嘴形直,有時微向上或向下彎曲;鼻溝長度遠超過上嘴的1/2;羽色暗淡,雌雄羽色及大小大都相同;跗蹠后側大多具盾狀鱗,前緣亦具盾狀鱗;趾不具瓣蹼。棲息于海岸、沼澤、河川等地。飛翔力強,飛行時頸與腳均伸直。取食小動物(如甲殼動物、昆蟲)和植物。中國有14屬38種,常見如白腰杓鷸Numenius arquata、磯鷸Actitis hypoleucos、針尾沙錐Gallinago stenura、丘鷸Scolopax rusticola等。

  僅1屬1種,即領鶉Pedionomus torquatus。分布于澳大利亞。四趾。常被歸為鶴形目。

  多系海洋鳥類,有些見于內陸江河湖沼。嘴細而側扁;翅尖長;尾短圓或長而呈叉狀;腳短,前趾間具蹼;雄性不具交接器。喜群居,在繁殖季節,常成大群于僻靜的江河、湖海的島嶼或荒灘上營巢育雛。巢一般是在地面的淺穴內鋪上少許雜草,有的直接把卵產在地上。一般每窩產卵2~3枚。卵色淺褐、淺青、淺綠和淡灰,具暗褐或紅褐斑點。海雀科只產卵2枚,純白色。多食魚和其他水生動物。包括6科。

  僅1屬2種,包括白鞘嘴鷗(雪鞘嘴鷗)Chionis alba和黑臉白鞘嘴鷗Chionis minor,分布于南極洲。

  有10屬44種。分布遍及全球。體型較小,喙直,燕形尾。擅長俯沖潛水,但多不常游泳。中國有7屬18種。北極燕鷗Sterna paradisaea每年都往返與南北兩極之間,是遷徙距離最長的動物。

  僅1屬3種。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亞洲南部的熱帶海域。下喙長于上喙,捕食時緊貼水面飛行,將下喙叉入水中分水從而將食物送入嘴中。中國僅1種,即剪嘴鷗Rynchops albicollis,分布于印度、緬甸、越南以至中國廣東,非常罕見。黑剪嘴鷗Rynchops niger是分布跨緯度最大者,可進入溫帶水域,北至美國東部,南至南美洲最南部。非洲剪嘴鷗Rynchops flavirostris則僅分布于非洲。

  包括11屬23種。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冬時南遷到地中海、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中國東海島嶼。前趾間有蹼膜,后趾缺如。翅窄而短小,尾短。體羽黑白二色,雌雄羽色相似。平時棲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時期才回到岸邊的島嶼或陸地。上岸時大致呈直立式,狀如企鵝,是趨同進化的結果。善于游泳和潛水,一般能潛入水下10米以上。以魚類、甲殼動物和其他海生無脊椎動物為食。中國有3種:扁嘴海雀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角嘴海雀Cerorhinca monocerata和斑海雀Brachyramphus marmoratus。

首頁鳥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