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東縣“千年鳥道“2015年中秋佳節,湘南桂東縣桂花飄香,稻浪滾滾。成千上萬羽白鷺時而低空盤旋,一字排開劃過水面,踏浪戲水;時而落到枝頭,盡情歌唱;時而振翅高飛,直奔藍天……這是記者在桂東縣普樂鎮再次與南遷候鳥的一次親密邂逅。據桂東老鄉講述,此情此景,近日桂東比比皆是。在桂東,千年鳥道已成為平安鳥道。
桂東縣是中國第二大內陸候鳥遷徙必經地,自古有“千年鳥道”之稱,每年清明、白露前后,數億只候鳥從這條鳥道上自北往南飛,年復一年,亙古不變。
從前,打鳥是桂東流傳已久的民間傳統。
很久以前,農民在鳥道經過的山頂,掘出偌大一個坑,上面鋪以樹葉和茅草,建成遮風避雨的鳥堂,然后鋪開一張網,網前利用候鳥的趨光性燒上一堆火或點上煤氣燈、電瓶燈,人藏身其中,守網待鳥。
土改時期,桂東分田分地分鳥堂,鳥堂和田地一樣,成了農民重要的生產資料,并由政府發了經營證。
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高了,打鳥不再是本地人生計之一,很多的時候成了香車美女游玩取樂的方式。
“那時候,管得沒現在這么嚴,大家都覺得打鳥和采菌子、摘野果一樣,是件再尋常不過的事。”寒口鄉秋里村村民陳國平告訴記者。
直到2012年10月的一天,關于桂東“鳥事”的報道在網上鋪天蓋地,甚至被中央媒體曝光,一時間桂東成為海內外輿論關注的焦點。桂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以前所未有的氣力狠抓候鳥保護工作。
“當時我們仿佛被一記悶棍敲醒,沒想到捕了幾只鳥就得坐牢,對護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陳昭人向記者講述著自己從一名打鳥人向護鳥員的轉變。
2014年,桂東縣招聘護鳥巡查隊員,陳昭人主動請纓,這份薪酬不高的兼職工作,陳昭人兢兢業業。他和當地林業部門工作人員一道,在候鳥遷飛通道、停歇地、鳥類棲息繁衍地積極植樹造林,恢復植被,為候鳥遷徙筑起一道生態綠色通道。
如今,曾經布滿山頂的鳥堂,郁郁蔥蔥的林木覆蓋其上,或許還能稱之為鳥堂,只不過現在是候鳥遷徙途中安全憩息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