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頂鶴是一種珍稀而優美的涉禽。體長約1.2-1.6米,嘴峰約13-17厘米,翅長約56-67厘米,翼展約2.4米,尾長約30厘米,體重約7-10.5公斤。它們擁有長頸長腳,嘴較長,呈淡綠灰色,通體幾乎純白色,頭頂裸露無羽有一鮮紅肉冠,頰、喉和頸黑色,耳至頭枕白色,站立時長而彎曲的黑色三級飛羽覆蓋在尾部,讓人誤認為它的尾羽是黑色。飛翔時僅次級和三級飛羽以及頸、腳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極明顯,極易識別。雌雄相似。幼鳥頭、頸棕褐色,體羽白色而綴栗色。丹頂鶴它是鶴形目鶴科鶴屬的一種大型鳥類,是一種體態優雅、身姿高大的珍稀鶴類,又被譽為“東方神鳥”,深受人們喜愛和關注,又名仙鶴和紅冠鶴。
丹頂鶴棲息于開闊平原、沼澤、湖泊、草地、海邊灘涂、蘆葦以及河岸沼澤地帶,有時也出現于農田和耕地中,尤其是遷徙季節和冬季。它們是雜食性鳥類,主要有魚、蝦、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蝌蚪、沙蠶、蛤蜊、釘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莖、葉、塊根、球莖和果實等。常營巢于開闊的大片蘆葦沼澤地上或水草地上,巢多置于有一定水深的蘆葦叢中或高的水草叢中。
丹頂鶴常成對、以家族群或結小群活動。冬季和遷徙季常由數個或數十個家族群結成較大的群體。有時集群多達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動時仍在一定區域內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動。它們是晝行性鳥類,白天活動覓食,晚上回夜棲地或留在覓食地過夜,休息時常單腿站立,頭轉向后插于背羽間。無論覓食或休息時,常有1只成鳥放哨,發現危險時頭頸向上伸直,仰向天空,大聲鳴叫,聲音可傳到3-5公里外,它們可以用不同的鳴叫聲交流和聯絡。飛翔時頭腳前后伸直,兩翅鼓動緩慢,排成“一”字或“V”字隊形。成鳥每年需換羽兩次,春季換成夏羽,秋季換成冬羽,會暫時失去飛行能力。
丹頂鶴獨特而優美的舞蹈更是令人稱道,在求偶繁殖季節用獨特而優美的姿態吸引異性,舞步翩翩,傳情達意。舞蹈是由幾十個、幾百個動作的連續變換,動作有伸腰抬頭、彎腰、跳躍、跳踢、展翅行走、屈背、鞠躬、銜物等,但姿勢、幅度、快慢有所不同。這不同動作可傳達不同的意思,如鞠躬表友好和愛情;全身繃緊的低頭敬禮表自身的存在、炫耀、恐嚇之意;彎腰和展翅則表怡然自得、閑適消遣;亮翅有時表歡快的心情等。
丹頂鶴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北部,中國東北,蒙古東部,俄羅斯烏蘇里江東岸,朝鮮,韓國和日本北海道。中國的丹頂鶴繁殖于東北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達里諾爾湖等地。越冬于江蘇、上海、山東等地的沿海灘涂,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偶爾也見于江西鄱陽湖和臺灣。由于棲息地的破壞和人類活動的干擾,丹頂鶴的分布范圍逐漸縮小。
由于棲息地的破壞、氣候環境變化、非法捕獵和人類活動等影響,使得丹頂鶴的種群數量逐漸減少。據統計,目前全世界丹頂鶴的野生種群數量約為2000只左右,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為瀕危物種,中國的野生丹頂鶴不足700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了保護這一珍稀物種,各國政府和相關組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棲息地恢復、禁止獵捕和非法貿易,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保護意識等。以共同守護這一生命奇跡繼續在大自然中自由的生存與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