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樹蛙之所以被大家認為“好養”,主要是因為它們擁有強大的適應力和耐受力,使得在飼養初期幾個月內,它們相對“不容易死”。然而,這種“好養”的標簽是與其他在國際上流行的寵物蛙類(如箭毒蛙、曼蛙、新熱帶樹蛙等)相比較而言的。若缺乏充分的準備,這些寵物蛙類的存活率在三個月內都面臨挑戰。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老爺樹蛙就是“絕對好養”且“你一定就能一直養活”的。若將“好養”的標準定義為幾乎無需照料便能活至自然壽命,那么,老爺樹蛙顯然并不符合這一標準。
老爺樹蛙,這種兩棲動物,實際上并不好養,而且其壽命也遠不及商家所宣傳的十幾二十年。”
這一事實,可能讓許多對老爺樹蛙感興趣的讀者感到意外。畢竟,我們在“科普廣告”和商家那里,經常聽到關于這種兩棲動物易于飼養、壽命長達十幾二十年的描述。然而,事實上,飼養老爺樹蛙并非易事,其壽命也遠沒有宣傳中所說的那么長。
回望四周,許多飼養老爺樹蛙的朋友都難以將其養至長久:有的僅能維持短短2個月,有的稍長一些但也不超過2年,而真正能飼養超過5年的個體則顯得極為稀少。甚至,你或許都不曾遇見能夠如此長時間飼養的爬友。若你有所了解,便會發現他們在實際購買老爺樹蛙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著實令人驚訝地低。
為何實際飼養與賣家描述相去甚遠?這究竟是“我”的疏忽,還是樹蛙本身的問題?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老爺樹蛙(Litoria caerulea,又稱懷特樹蛙或白氏樹蛙)的基本飼養需求。
首先,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是:市場上所見的小小幼體老爺樹蛙,幾乎均為人工繁殖的后代。相較于野生個體,它們在飼養上更為容易。然而,那些狀態欠佳、價格低廉,在寵物店中大量囤放的成體老爺樹蛙,則可能來源于印尼的野生捕獲。這些野生個體不僅飼養難度更高,還可能攜帶對家養寵物致命的病菌。因此,建議消費者避免購買此類樹蛙。

為何長期飼養變得具有挑戰性?
長期飼養蛙類,特別是老爺樹蛙,面臨著兩大挑戰:鈣維攝入和環境清潔。許多商家在宣傳時往往不會提及,甚至可能他們自己也不清楚,這些蛙類其實需要在食物中額外添加含D3鈣粉和維生素的補充劑。由于常見飼料昆蟲無法提供足夠的鈣質,為了確保正常的鈣吸收,長期飼養過程中必須進行人工補充。同時,保持飼養環境的清潔程度也是至關重要的。
若從幼體時期便開始飼養蛙類,尤其是老爺樹蛙,缺鈣的問題往往在大約一年后逐漸顯現。其癥狀包括下巴無法完全閉合、四肢顫抖無力、嗜睡以及食欲不振。長期缺鈣對老爺樹蛙來說是致命的,會直接導致其死亡。相比之下,維生素的缺乏則更為隱匿。缺乏維C和維A主要會影響蛙類的免疫力,使其下降,但并不會直接引發死亡。通常,只有在遭受外傷或生病等特殊情況下,才可能觸發其死亡。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飼養老爺樹蛙,只要能夠保持其生命體征兩三個月不死亡,這并不困難。然而,要想將老爺樹蛙養至兩三年,雖然也不算特別難,但確實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但真正挑戰的是,如何讓老爺樹蛙達到其正常的壽命范圍8-15年,這無疑需要相當高的養殖水平和精心呵護。

蛙類會面臨哪些健康問題?
蛙類常見的健康問題中,皮膚病無疑是最為普遍的。由于兩棲類動物擁有比爬行類和哺乳類更為敏感的皮膚,這使得它們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襲。然而,老爺樹蛙在這一方面卻展現出了相當的適應性。它們能夠通過皮膚分泌的抗菌物質以及強大的免疫系統來抵御大多數入侵的病菌。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防御機制僅在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狀態下才有效。一旦老爺樹蛙的免疫力出現下降,其皮膚便無法再有效地抵御病菌,從而使得它們面臨健康風險。
與此同時,若飼養環境臟亂不堪,或看似整潔卻潮濕且長期未予清理,加上缺乏攀爬物(或因無力攀爬)而使得老爺樹蛙只能日復一日地趴在這病菌滋生的溫床上,這無疑增加了其被致病菌侵襲的風險。在這些致病菌中,最為常見且可能致命的便是嗜水氣單胞菌。
這是一種常見的弧菌科氣單胞菌屬致病菌,該屬下包含數十種細菌,它們廣泛存在于自然環境中。這類細菌特別喜愛潮濕環境,因此常在潮濕環境中滋生。它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侵入蛙類體內,比如通過免疫力下降的蛙類皮膚直接侵入,或者通過飼料蟲的咬傷進入蛙類體內。一旦感染,最明顯的癥狀便是后肢、腹腔以及腳趾尖皮膚出現紅腫,這種由致病菌引發的疾病在兩棲類愛好者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因其癥狀而得名“紅腿病”。
更確切地說,“紅腿病”并非專指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病癥的統稱。因為能夠引發“紅腿病”的致病菌種類繁多,每一種致病菌除了導致“紅腿”癥狀外,還可能伴隨其他不同的臨床表現。因此,將紅腿病簡單地稱為“紅腿綜合癥”更為恰當。更為精準的醫學術語是“細菌性皮膚敗血癥”,因為它通常與超急性至急性細菌性敗血癥相關聯,這是圈養兩棲類動物中相當普遍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流通較多的老爺樹蛙因其高流通性而顯得“易感”,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健康且樹棲(能遠離地表)的老爺都容易感染。若能養出紅腿病的老爺,那便需要深刻反思自己的飼養環境和理念是否存在嚴重不足。
被“紅腿病”感染的兩棲類動物,其原本應該是白色的腹部區域會出現粉紅色或紅色的皮膚病變。此外,這些動物還可能表現出嗜睡、厭食的癥狀,同時伴有胃或泄殖腔組織脫垂、咯血或抽搐,甚至出現猝死的情況。另外,由于內部充血和出血引發的潰瘍,會導致腳趾尖的皮膚出現潰爛、久不愈合,甚至出現壞死的情況。
這種致病菌不僅傳播迅速,而且感染范圍極廣,它們對宿主沒有選擇性,能夠隨意感染各種兩棲類動物,無論其年齡、性別或品種如何。然而,生活環境較為干旱的物種,例如陸生蟾蜍,其感染率相對較低。但即便是免疫力較弱的個體,在繁殖季節進入水質較差的水體后,也極易受到感染。
這也意味著紅腿病極易通過水體和潮濕的環境進行傳播。對于一些商家或兩棲動物愛好者來說,他們可能深有體會:在群養環境中,只要有一只兩棲動物感染了紅腿病,往往會導致整個群體相繼感染。畢竟,在相同的飼養模式下,環境條件和個體免疫力差異不會太大,所以一群易感個體聚集在一起,自然容易相互傳染。
而紅腿病最令人絕望之處在于,一旦出現“紅腿”癥狀,病情往往已到不可逆轉的地步。即使是有豐富臨床經驗的獸醫,也難以保證能夠治愈。這并不意味著個別“治愈”的案例不存在,但這些案例往往并非真正治愈了紅腿病,而是由于其他因素導致的腿、腹發紅現象。面對這樣的疾病,我們目前確實顯得束手無策。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紅腿病是可以預防的!通過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我們可以有效地降低患病的風險。
要高效地預防紅腿病,飼養老爺樹蛙要遵循以下幾個關鍵要點:

1、確保日常:飲食中攝入充足的鈣和維生素!這是維持良好免疫力的基石。若您未曾嘗試過鈣維,不妨考慮R牌的兩棲類鈣維,其性價比相當出色。然而,若您飼養了守宮,那么恭喜您,這將成為一大省錢妙招。因為夜行守宮所食用的含d3鈣維,同樣適用于老爺樹蛙。對于幼體,建議每周至少兩次在食物中撒上鈣維,而成體則每周一次即可。
2、 確保飼養環境清潔:保持飼養環境的清潔對于老爺樹蛙的健康至關重要。清潔的環境可以減少病菌和寄生蟲的滋生,從而降低免疫力低下的風險。定期清理蛙池,確保水質清澈,是維護老爺樹蛙健康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明確的是,飼養兩棲類寵物如老爺樹蛙,雖然相較于貓狗來說需要花費的打理時間稍少,但并非無需打理。特別是對于兩棲類動物,它們并非那種“偶爾想起收拾一次就能安然生活多年”的物種。因此,對于那些過于懶散的人來說,養寵物可能并不適合,尤其是兩棲類寵物。許多熱衷于“簡約環境”養爬寵的人,其堅持的唯一理由便是:這樣的飼養方式更加易于打理。
而一個“好打理”的飼養環境,其實需要飼主們勤快地維護。若你是一個日常習慣囤積物品、偶爾才想起來收拾、且不細心觀察的飼主,那么即便是多么“好打理”的環境,也可能在你手中逐漸演變為細菌滋生的溫床。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長期不清理的濕紙巾和海綿墊等墊材,往往是藏污納垢的隱患。
因此,不能簡單斷言“小塑料盒配濕紙巾”就是最安全的飼養方式。這種做法反而需要飼主付出更多的維護精力。
那么,一個完整的飼養環境是否會更加理想呢?這當然取決于你如何設置環境。如果你能打造一個寬敞且全面的飼養環境,尤其要確保墊材不會積水,同時能維持一個健康的分解者種群(例如,可以參考那些長期穩定運行的箭毒蛙飼養環境),那么即便你只飼養幾只老爺,也能在很少打理的情況下避免患病。因為干爽的墊材可以減少致病菌的傳播,飼養數量少意味著排泄量密度低,糞便和真菌可以被分解者消化,而充足的攀爬物則讓它們能遠離潮濕的地表。這樣的飼養環境既省心又安全,雖然不能做到“一勞永逸”,但相較于隔兩天就要清理的“小塑料盒”,顯然要輕松得多。
3. 調控【地表濕度】:在打造一個理想的飼養環境時,控制地表濕度是至關重要的。濕度適宜的環境有助于減少致病菌的滋生,同時也能確保分解者種群(如蛆蟲等)的活躍,從而有效地消化糞便和真菌。此外,適宜的濕度還能提供給老爺們一個舒適的棲息地,讓他們遠離潮濕地表的困擾。因此,在飼養環境中保持適度的濕度,是確保老爺們健康生活的關鍵之一。
為了保持適宜的空氣濕度,許多人會在飼養環境中采用底部鋪設水或使用純海綿、濕紙巾等材料的方法。然而,在南方濕潤地區,這種過度潮濕的環境往往不利于樹棲動物,因為它們通常不會選擇在這樣的潮濕表面上活動。但如果你選擇這種“省事”的飼養方式,那么務必確保提供足夠的生活空間和適宜的環境條件,以保障老爺們的健康與舒適。
為了確保飼養環境的適宜與衛生,建議每隔1-2天更換一次紙巾或水,并務必及時清理底部的糞便。這樣的做法有助于保持環境的清潔與健康,確保樹棲動物能夠在一個舒適且衛生的環境中生活。
在干燥的北方地區,只要確保適當的通風,這種飼養環境通常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然而,我們仍需保持警惕,因為如果海綿或紙巾的表面長時間保持潮濕而非干爽狀態,同樣會存在風險。若樹蛙長時間趴在地上且體色呈現褐色,這可能意味著它所處的環境過于潮濕,感到不適。對此,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并采取相應措施。
4. 提供攀爬物:在觀察到樹蛙長時間趴在地上且體色呈褐色后,我們推測它可能正受到潮濕環境的不適影響。為了緩解這種情況,確保提供一個適宜的攀爬物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可以滿足樹蛙的活動需求,同時也有助于其恢復健康。
年幼的樹蛙曾是如此活躍,它們似乎能輕松地爬行到任何地方,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活動欲望似乎逐漸減弱。這背后可能隱藏著一個重要的原因——缺鈣。缺鈣會導致肌無力,使得樹蛙即使想向上攀爬也變得力不從心。這種情況在樹蛙小時候可能并不明顯,因為那時它們尚未顯現出病癥。然而,隨著發病時間的推移,這種癥狀通常需要幾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才會逐漸顯現。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年輕的樹蛙往往無法活過一年的原因。
如果樹蛙并未因缺鈣而活動受限,但仍然表現出不愿爬高的行為,這可能與其所處的環境有關。在過于寬敞、垂直或光滑的環境中,例如光滑的塑料或玻璃表面,隨著樹蛙年齡的增長,其體重也會顯著增加。這可能導致樹蛙在嘗試攀爬時,因自重而下滑,進而產生長期的“失敗”體驗。這種持續的挫折感可能讓樹蛙逐漸喪失了攀爬的意愿,最終只能“無奈”地長期生活在潮濕的地面上。因此,在環境中應合理配置斜放且寬大的攀爬物,其寬度需超過樹蛙的體寬,以便它們能夠相互堆疊,營造出隱蔽的區域。這樣的設計能讓樹蛙在空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從而避免在潮濕的地面上長時間逗留。
建議各位蛙類飼主能夠重視以上提到的幾點建議。特別是對于那些對老爺樹蛙感興趣但尚未飼養的朋友們,請務必誠實地評估自己的精力和耐心。飼養老爺樹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打理,同時也要避免因一時的新鮮感而忽視了對它們的長期照顧。
QQ寵物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