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鄉間的泥溝河渠里,經常會出現幾抹醒目的魚影,它們宛若天邊的紅霞,又如深幽藍海,在黑色條紋以及飄逸魚鰭的加成下,極具有美感。
而這種魚在民間,俗稱為“菩薩魚”。
美若神物的“菩薩魚”
“菩薩魚”的正式名字叫做“中國斗魚”,它們是一種十分美麗的魚種,當菩薩魚悠閑地游蕩在水波中的,它們身上濃艷醒目的色彩,仿佛被陽光喚醒一般,熠熠生輝。要論觀賞性和美感,很多人都認為菩薩魚排在錦鯉、金魚前頭。
菩薩魚雖然長得美麗,個頭卻比尋常魚類小很多。都說“濃縮的都是精華”,菩薩魚同樣是如此。菩薩魚雖然長得小巧,但是生命力卻十分頑強,號稱“魚中小強”。
即使水體環境不太理想,它們也能夠頑強地生存、繁衍,然后壯大自己的種群。因此,菩薩魚經常出現在農村的河渠、魚塘、水溝里,讓人想不看到它們都難。
中國斗魚,除民間所稱呼的“菩薩魚”之外,還有“叉尾斗魚”的稱號。菩薩魚的體長僅為5厘米至10厘米,它們身姿艷麗,身型小卻十分豐潤,尾鰭猶如美人魚一樣呈叉尾形,在水中游動的時候,尾鰭徹底舒展開來,猶如陽光下美麗的芭蕉葉一般。
菩薩魚的生命十分頑強,能夠在多種惡劣環境中生存,這主要得益于菩薩魚特殊的生理結構,那就是迷鰓器官。有了這個外掛,菩薩魚可以呼吸河渠上的新鮮空氣,對所棲息的水體氧氣并沒有什么特殊的需求。
不僅如此,菩薩魚還格外身強體健,體質十分好,也格外愛鬧騰。菩薩魚耐低溫,也能夠適應含氧低的水體環境。精力十分旺盛的菩薩魚整天在河渠、魚塘、水溝中爭相冒頭,似乎在向人類宣誓自己的存在。
但菩薩魚囂張過后,很快就笑不出來了。大人看到它們或許還沒什么,要是同樣頑皮的小孩子看到,可要挽起褲腳,下河捕捉,將其拿來嬉戲玩耍。體型本來就小的菩薩魚只能任由頑皮的小孩子們像斗蛐蛐一樣捉弄。
魚小脾氣大,“斗魚”實至名歸
菩薩魚正如其本名“中國斗魚”一般好斗,它們是閑不住的主。如果同一水域內還生存著其他魚類,那么極有可能難逃菩薩魚的挑釁與捉弄。
如果魚界也有自己的古羅馬斗獸場的話,菩薩魚絕對算得上是一把爭斗的好手。菩薩魚的基因里像是早就澆灌了“好斗”的理念,尤其是雄性菩薩魚,斗爭起來不打個昏天暗地那是不可以可能罷休。
因此,有些人利用菩薩魚的這個特性,專門培養了菩薩魚,特意訓練其“好斗”性。但若是,只想讓菩薩魚發揮觀賞作用的話,最好不要將菩薩魚跟其他魚種放在一起養殖,因為它們根本不知道“和平相處”這四個字如何寫。
如果不想兩敗俱傷,最好單獨養殖菩薩魚,并且在水族箱里不要加蓋,否則菩薩魚的外掛就發揮不了作用,進而憋死。
雖然,菩薩魚性情兇猛好斗,但獵起食來,卻十分快穩準。菩薩魚通常以蚊蟲幼蟲為食物,且它們的體力消耗很大,因此,每天需要攝入的蚊蟲幼蟲數量也格外多。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村水渠、池塘等地,為菩薩魚的生存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
囂張至極的菩薩魚,最終逃不開“鴨嘴”
菩薩魚好斗,尤其到了繁殖期的時候,雄性菩薩魚之間更是劍拔弩張,仿佛連不小心路過,都能成為開戰的理由。因此,菩薩魚在一個水域中棲息之前,也許早就把周圍的同類得罪個遍。但大多數魚類性情較為溫順,基本不會像菩薩魚一樣“作天作地”。
菩薩魚的囂張跋扈雖然令同水域中的其他魚類隱忍躲避,但是它們卻沒逃過人類的手掌心。菩薩魚除了被淘氣的孩童拿來嬉鬧玩耍之外,還會被大人們捕撈回家喂鴨子。就這樣,好斗的菩薩魚終于將自己親自送到鴨子嘴里。
有人可能會好奇,以前的許多野生魚類都會被人們捕捉來食用,菩薩魚會不會也被人類拿來當作餐中餐呢?
現實是很少有人會吃菩薩魚,這是因為菩薩魚體型太小,總喜歡棲息在淤泥沉積之處,還喜歡吃蒼蠅,給人不適感,并且菩薩魚在烹煮之前較難處理,吃起來也沒有什么肉質。
因此,野外的菩薩魚通常被人們拿來喂鴨子、雞、大鵝等家禽。另外,也有說法認為菩薩魚具有藥理作用,因此不可隨意吃食,老一輩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共識。
好斗一世的菩薩魚現在怎么不常見了?它們都去哪里了?
以前在農村各種中小型水體中,經常能夠看到菩薩魚拖動纖長尾鰭,無所畏懼地游動的樣子。可如今為何很少見到菩薩魚的身影了呢?其實,菩薩魚之所以少見的原因,正是它們棲息地銳減以及碎裂導致的。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很多農村都被規劃起來,成為城市的一部分。野生的菩薩魚也就無家可歸,只能消亡。
另外,野外菩薩魚數量銳減的原因還在于人為干擾以及人為捕撈。各種現代化工廠的建立,往菩薩魚的棲息地里排放不明化學物質,嚴重影響到菩薩魚的健康,致使菩薩魚種群生存環境逼仄、舉步維艱。
并且,菩薩魚作為最早的觀賞魚之一,具有非常大的經濟價值。人們為了獲取暴利,也會將原本棲息在野外的菩薩魚集體捕撈售賣。那些消失不見的菩薩魚,有些可能因為“自然淘汰”機制死亡,有些可能因為人為影響死亡,也有些正被圈養在城市的某個角落中。
作為一種生命力極其頑強的物種,菩薩魚的特殊迷鰓結構,使人們在魚類身上看到更多的可能。但野外菩薩魚數量的銳減,也令人類擔憂著這一生物多樣性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