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下落,疑與秦始皇陪葬于秦皇陵對于和氏璧的了解,我們大多來自《完璧歸趙》這則故事,只知道這和氏璧價值連城,是世間瑰寶。但是其下落卻無從考證,我們只知道和氏璧最終落到了趙王手里,但是趙國滅亡后和氏璧的下落不知所蹤,是被秦始皇奪取后陪葬,還是被項羽給糟蹋了呢?且看下面的推測。
卞和三獻寶
和氏璧的下落要從卞和三獻寶開始說起了。和氏璧最早在《韓非子》中有所記載?!俄n非子·和氏》中記載: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獻給了楚厲王。
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來鑒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又說:這是石頭。武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
武王駕崩,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變成了血淚。文王聽到后,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砍腳)的人很多,你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而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璧,果然得到了寶玉,于是將其命名為和氏璧。后人遂用楚玉、荊玉、卞玉、卞寶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稱譽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質地純真;用獻玉、卞和三獻、美玉三獻等表示奉獻才藝或杰作。
完璧歸趙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交往,往往以玉為使臣信物,而玉中極品和氏璧更是國家的象征。就這樣,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收藏著,然而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的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為宰相昭陽在消滅越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于是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
昭陽某日請客時,出壁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卻不翼而飛。雖多方嫂查也毫無下落。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楚王下令全國范圍內搜尋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但是最終沒有結果。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游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楚王命人對張儀嚴刑拷打,張儀拒不承認,楚王無奈,只好將張儀無罪釋放。張儀受辱后輾轉到了秦國,后來成為秦國的宰相,為秦國日后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楚國為一件國寶損失了一個人才,這是他們所沒預料到的。
和氏璧就這樣銷聲匿跡了幾十年后,有一天突然在趙國出現,至于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至今仍是一個謎。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名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過鑒定后,才知道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王得知后,便下詔將這件寶物強行奪進宮中。